“师道尊严”是风度不是身份

  • 文 / 褦襶子
  • 2017年03月17日 11:55
  • 字数 0
  • 阅读 0
  • 网络转载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复旦退学的学生袁涛写了篇《“薄学而渎职”的复旦》文章,谴责复旦大学学风有问题。指责老师在课堂上讲错字,一个只去听了两次课的学生都能拿这个学科的“A—”成绩。“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现象普遍存在,到期末甚至都不用临时抱佛脚,仍然能在复旦混下去等等。某教授用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批驳袁涛的“薄学而渎职”,口口声声说复旦的校训出自诗经。校训出自哪里,与对校训的践行有必然联系吗?那位教授质问袁涛,复旦大学2000多门课他听过多少门,复旦大学如此多的教师他这个学生了解多少?且拍案逼问袁涛听过他的课没有?余亦不知道那位教授姓氏名谁,其观点亦可暂且不论,可是就那种抢着与交谈者讲话,不让交谈者表达自己完整观点的谈吐,实在不能让人恭维!

  余亦是教师,可向情向不了理。如果一个人坚信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不敢让别人讲话呢?太“特色”了吧!这位教授缺乏最基本的常识,严辞谴责袁涛的行为是羞辱了学校,指责学生以点盖面,不尊重老师。

  问题就是问题,那位拍案的教授课讲的再好,也无法掩盖他个人修养的缺陷。一个都不敢让学生表达自己不同观点的教授,课也好不到哪去!充其量是一个自说自话的专声筒,“录音机”而已。就算是他的课程观念完全正确,那种不让学生讲话的作风,也做不到“传道授业解惑”,他可能是一个好的学者,却未必是一个好的老师。就我个人的浅薄见解而言,我对他的学术质量也持怀疑态度【因为他的思维有问题,缺乏面对不同观点或未知领域的胸怀,学术或将具有极大的片面性】。至少他缺乏一个好老师的基本修养。

  现场袁涛请求老师让他这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位教授一口一个这个学生太狂妄,指责学生羞辱人。教授这作派,这修养,是学生在羞辱他,还是他在自辱?现场一位复旦的大四女生站起来,为“教授”站脚助威,捍卫母校复旦的荣誉,可也是不让对方回应,自说自话,仅此一对师生的交谈方式,足见复旦大学的教育的确存在问题,至少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缺陷。

  主持人见这位教授有点冲动,出面调谐。他认为,论辩双方没有平等的交流渠道,中国青年最可怕的不是犯错误,而是“犯正确”,“犯正确”比犯错误可怕一万倍。因为它导致孩子们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年轻人说点自己认为正确的错话是种很可爱的现象……,那位自以为是的教授闻此立刻轻蔑地说:“来来来,让他可爱下去吧!”

  整个辩论过程,“教授”没有拿出半点有力度的证据,证明其观点。始终是以教授的身份在训斥学生,不该这么讲话,太狂妄。袁涛例举教授们晋职称,是靠论文、靠课题,靠经费,立刻被“教授”抓住“把柄”,指责袁涛不懂复旦。并理直气壮地告知袁涛,复旦教师晋职称是靠代表作,写一百本书也没有用,要拿出代表自己最高学术水平的文章,交给学术委员会评定。可自始至终那位教授也没有拿出哪位老师具体“最高学术水平”来驳斥袁涛。当袁涛质疑这种规章制度不一定被严格执行时,“教授”却再没有理直气壮地用确凿的事实驳斥那个“孽徒”。

  大学有没有问题,看成果就看出来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的大学培养出多少创造出世界级科学成就的人才来?诺奖零的突破,受奖者屠呦呦(1930年生人)年轻时(解放前)受过什么教育?整个爱控网络对此讳莫如深。袁涛提出那些问题【老师在讲课时讲错字,一个只去听了两次课的学生都能拿这个学科的“A—”成绩。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现象普遍存在,到期末甚至临时抱佛脚都不用抱,仍然能在复旦混下去】对于一个大学来讲难道还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那位教授整个辩论过程都是在捍卫复旦老师的“尊严”,除指责学生“不该”,就是指责袁涛“狂妄”。面对曾经在复旦颇有影响力的袁涛成了复旦“公敌”,那位站出来为教授助威的复旦大四女学生的观点能有多大说服力?这位袁涛曾经的校友驳斥袁涛,在大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应该再象中学时要老师逼着学,这是事实,可是不用心学,也能蒙混过关的事实又怎么解释?倘若不是这位女同学“投鼠忌器”,复旦的教学水平真是值得怀疑了,其观点简直缺乏基本的逻辑说服力。

  客观地说,复旦问题不少,但成绩仍占主流。可好的地方多,就说明复旦没有“薄学而渎职”?难道袁涛提出那些问题不是渎职?不用学习就能过关的学问还不够“薄”吗?教授的观点是指责袁涛不该以偏概全给复旦的教育下结论。

  一个人难道只有全身的所有器官都出现问题才叫病人?难道即便只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讲错字,学生不用功学习就能在其所教的学科蒙混过关,不算复旦渎职?那位老师不是复旦老师,也是“临时工”?成绩都是“群体”的,责任都是个人的!

  中国大陆的大学,严进宽出,所有大学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用功学习就能蒙混过关的现象(甚至还有更不堪的“过关”形式)。上大学的孩子们普遍反映,在大学比在高中轻松多了。甚至比毕业后就业还轻松,是一生最好的时光(没有父母管束,自由支配“不劳而获”的经费与时光)。

  此场辩论倘若只是复旦一例,到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可此辩论所反映的的确是目前中国大学里的普遍现象。一个教师的尊严源于对学问的严谨(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观点),对学生的包容,尤其是对学生不同观点的包容。没有博大的胸怀,不配站三尽讲台,不配作杏坛耕耘者。也只有对学问的严谨态度与对学生的包容,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

  袁涛的观点或许的确存在分寸问题,但绝非无中生有。应该引起一个具有严谨学术态度的教育工作者足够重视。大学,不仅大在学问的层次上,还应该具有博大的包容性。什么时候中国的大学,能够摒弃只许颂扬不许质疑的“特色”,或许才能真正成为人才的摇篮。

原文链接:https://wzbl.net//channel/dp/69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