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中國社會道德進步的觀念

  • 文 / 褦襶子
  • 2018年08月09日 11:55
  • 字數 4223
  • 閱讀 0
  • 網絡轉載

  最近,衛視頻頻播放一則消息,某地有個出租車司機(姑且将其稱之“路師傅”),經常免費爲需要幫助的人服務。長期義務接送一位需要定期到醫院檢查的癱瘓老婦去醫院複查。媒體介紹,路師傅的家并不富裕,生活比較拮據。其實這可想而知,開出租車是個辛苦活,幹這個行業的人家庭基本都是屬于平民家庭,生活水平都不會太高。媒體在介紹路師傅“高尚”行爲時,其妻在鏡頭上露面,說家裏有事找路師傅,路師傅總是說沒有時間。開出租車是自由職業,不存在有沒有時間問題。所謂沒有時間,就是暗示路師傅在忙着做好事,沒有時間履行家庭義務。


  公益,是一個社會文明水準的象征。現代文明肯定世人的公益行爲。可是國人的公益觀,存在着人性的扭曲。我們不否認有些人做好事上瘾,但也隻能以自己的利益爲代價。如若以犧牲他人的利益爲代價,這種公益行爲就等同于罪惡。把善舉推到極緻往往會産生罪惡的結果。


  路師傅爲失去生活信心的盲人介紹工作,推薦活源。這都是值得肯定的善舉。可是諸如免費接送癱瘓老婦定期複檢就值得商榷了。記者在采訪路師傅時,他明确表達不計較經濟損失。不知這是不是表示他接送老婦定期複檢都是純義務的免費行爲。出租車行業的收入對于維系一個家庭生活來講,也隻能維持在一個較低的層面。如果路師傅,經常做這類公益,免費爲此類需要幫助的人服務。那他的收入就将受到明顯的影響。


  如果一個人收入很高,在不影響家人生活質量的前提下,幫助别人無可厚非,屬于應該肯定的文明之舉。可是象路師傅這樣的職業,經常完全免費做公益,就是以犧牲家人的生活質量爲代價的。一個人的首要義務,是履行自己的家庭義務,其次才是社會義務。或者說,家庭義務是一個人最主要的社會義務。路師傅推卸家庭義務去做公益,就是犧牲别人的利益做善事。我們不能主觀臆斷路師傅做公益的初衷,但至少他的行爲客觀上是以犧牲家人的生活質量爲代價的。鄙人到覺得,媒體中路師傅的妻子所述,家裏有事路師傅推托沒有時間,即便他是因爲幫助别人沒有時間履行家庭義務,也是不可取的。


  春秋時期,魯國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看見同胞被賣爲奴婢,隻要他們肯出錢把人贖回來,那麽回到魯國後,國家就會給他們以賠償和獎勵。這道法律執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鄉的魯國人因此得救,得以重返故國。後來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貢,是一個很有錢的商人,他從國外贖回來了很多魯國人,但卻拒絕了國家的賠償,因爲他自認爲不需要這筆錢,情願爲國分擔贖人的錢。但孔子卻大罵子貢不止,說子貢此舉“傷天害理”。禍害了無數落難的魯國同胞。


  孔子說:“世上萬事,不過義、利二字而已,魯國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過是人們心中的一個‘義’字,隻要大家看見落難的同胞時能生出恻隐之心,隻要他肯不怕麻煩去贖人把同胞帶回國,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舉。事後國家會給他補償和獎勵。讓這個行善舉的人不會受到損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贊揚。長此以往,願意做善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所以這條法律是善法。”孔子認爲,子貢的所作所爲,固然讓他爲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贊揚,但是同時也拔高了大家觀念裏對“義”的要求。往後那些贖人之後去向國家要錢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稱贊,甚至可能會被國人嘲笑,責問他們爲什麽不能像子貢一樣爲國分憂。


  子貢此舉是把“義”和“利”對立起來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爲可惡的惡行。自子貢之後,很多人就會對落難的同胞裝作看不見了。因爲他們不像子貢那麽有錢,而且如果他們費了很大周折,求國家給一點點補償的話反而被人唾罵嘲諷,哪裏還來得行義舉的動力。很多魯國人可能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做好事,爲什麽隻有不留名才值得稱贊呢?我們在日常生活裏對于買賣公平期待已久,貨真價實的交換常常令人盛贊。可是對于生活裏做好事,期待(僅僅是期待)相應的回報就完全不能接受。誰要是做了好事希求回報(更不用說接受回報),就将遭到口誅筆伐。甚至,連做好事希求得到稱贊都要遭到質疑。


  我們社會裏大張旗鼓地倡導“感恩”,這說明國人已經不懂得感恩爲何物了!人性的冷漠不能不說與國人拔高道德标準有着密切的關聯。在我們的生活裏倘若揀到别人遺失的錢财,接受(更不用說索求)失主回報的錢物,輕則直接抹煞其所做的好事(不值一提),更多的國人則會将其行爲視爲道德缺陷,予以無情的鞭撻。一個倡導做好事不求回報的社會,是一個極其虛僞的社會,怎麽可能使人懂得“感恩”,這不是悖論麽!助人做好事希求(更不用說接受)回報,都要受到蔑視嘲諷,甚至無情的抨擊,那誰還來做好事!這是人性的扭曲。


  可是如果把做好事追求名聲做到極緻,也形同罪惡。我們無法猜測路師傅做好事是爲了名聲還是做好事成瘾。但至少客觀上是以犧牲家人的利益爲代價的自私行爲。這與子貢的行爲有異曲同工之處,他的行爲被定義爲做好事的标準,誰要是在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時收了車費,就會遭到譴責。媒體這種宣傳,堪稱導緻中國大陸社會公道堕落的罪惡行徑。路師傅不知道是受傳統觀念綁架,還其行爲被媒體重塑,總之他們的行爲拔高了社會公德标準,結果是使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失去得到幫助的機會。


  做好事,要量力而行。透支個人利益與犧牲家人利益做善事,不應該受到推崇。廣泛宣傳這種行爲的結果形同于助纣爲虐。那個在人們冷漠中死去的小悅悅,那個被過往車輛碾壓成路面塗層的清潔工,等等,在無助中産生的悲劇,如果說是緣于世人的“冷漠”,那媒體的這種宣傳就是造就這種“冷漠”的主要推手。我不相信當時過往行人對于小悅悅與躺在路上的清潔工都麻木地沒有感覺,可是他們沒有感覺的“資本”,承受不起“感覺”的代價,隻能裝作沒有感覺,譴責所有過往行人的行爲也是卑鄙的。小悅悅是死于愚蠢的觀念與媒體對于愚蠢觀念的推波助瀾。清潔工的屍體,是被那些枉法裁決者與拔高社會道德的媒體人殘忍地塗在路面上的。


  就路師傅的條件,如果他能接送去醫院複檢的老婦時,幫忙從樓上把老人抱到車上并送進醫院就診,就已經是很高尚的行爲了。往返車費必須收,路師傅的妻兒都是靠路師傅開出租車的收入生活,都是辛勞的工薪階層,那些接受幫助的人隻想着自己需要幫助,可曾想過路師傅這樣的助人者他自己的家人也是需要生活費用的?


  現在的救護車費用昂貴,一般的工薪階層用不起。許多行動不方便的人去醫院主要還是得靠打車。如果路師傅發出廣告,承接此類業務,把行動不方便的乘客(或病人)從樓上接到出租車上,再把乘客(或病人)從出租車上送到目的地(或醫院裏就診),各收取一份同程出租車費用(三份同程出租車費),也是要做出很大犧牲的。首先要付出比獲取相同出租車費更大的力氣,其次可能要花費比獲取相同出租車費更多的時間。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善舉了,如果這種行爲能夠被我們社會肯定,将有更多的需要幫助的人能夠得到幫助。因爲這要比救護車的費用低得多得多。也是普通工薪階層所能承受得起的。人家在出租車業務之外提供了附加增值服務,這本身就是一種善舉。


  可是我們的媒體不但發現不了這種推動社會道德進步的善舉,還要人爲地按着傳統的純粹善舉标準,重塑道德楷模。其結果自然就是讓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再很難得到應該得到的幫助。路師傅的行爲是很難複制的,如果媒體反映屬實,他的行爲也是有不道德一面的。如果做好事就可以不擇手段,就可以犧牲他人的利益,那麽沖上公路,殺光所有違章的司機,一定會使中國大陸世界第一交通死亡率基本降到零。救人命夠高尚吧,可是能用殺人救人命嗎?


  不用殺光所有違章司機,就是出現殺死違章司機的現象,造成違章死亡的恐怖氛圍,就會使違章現象大大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顯著下降。被殺的違章司機,絕對沒有現在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多。


  我們的媒體人慣于造神,許多媒體形象都是經過媒體人重塑的。其傳遞給世人的觀念,嚴重阻礙了我們這個社會道德的進步。這就是高尚道德的弊端。曆史的發展證明,提倡高尚道德的社會長久下去無不道德淪喪。而倡導底限道德的社會,雖然沒有産生那麽多耀眼的“道德楷模”,但整體社會公德水準卻顯著高于提倡高尚道德的社會。


  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如果能夠充分肯定【把行動不方便的乘客(或病人)從樓上接到出租車上,把乘客(或病人)從出租車上送到目的地(或醫院裏就診),各收取一份同程出租車費用】的行爲,提醒世人〖這種行爲首先要付出比獲取相同出租車費更大的力氣,其次可能要花費比獲取相同出租車費更多的時間〗,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善舉了,沒有人天生就有義務幫助你,受到幫助無論大小都應該感恩。那麽就會有更多的出租車司機加入增值服務的公益行列,出現更多助人現象,使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


  媒體塑造純粹道德楷模的結果,不止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處于無助狀态。也導緻社會公德的加速堕落。許多接受幫助的人,就會拿“道德楷模”的标準去衡量幫助自己的人,就會覺得幫助自己的人還有哪些沒有幫助到位。内心對于受到幫助的感激就會淡化,久而久之就會産生受到幫助是應該應分的。幫助自己的人是爲了名聲才幫助自己,你得到助人的名聲,就應該幫助我,“幫助”滿足不了我的要求就是你不道德。因此出現許多上門讨要“幫助”的現象,你滿足不了我的“救助”,我就賴在你家不走,攪得助人者的家人不得安甯,還到處散布助人者虛僞。這一切醜惡現象都是拜媒體“塑造純粹的道德楷模”所賜。


  一位曾經接受過深圳歌手叢飛長期資助求學,最後成爲大學老師的受助者,在記者找到他時,他誤以爲是叢飛披露了資助他的事,義正辭嚴地譴責叢飛不道德,對于身患絕症缺錢治病的叢飛沒有問一句。這種靈魂的扭曲,“媒體”居功至偉。


  做公益值得推崇,可是做公益的人隻能犧牲自己的利益,不能犧牲他人的利益,哪怕是犧牲家人利益也是不道德的。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肯定世人的每一點一滴善舉,誇大人們的點滴善舉,比樹立虛幻的道德楷模有助于引導人們向善。路師傅的“善舉”作爲個案沒有什麽問題,隻要處在其家人能夠接受的程度,他人都可以不必幹預。也不必用什麽社會效應去評判。問題是媒體的宣傳,所宣傳的傳統道德價值觀,嚴重背離人性,遏制了人心向善!高尚的道德觀,是社會道德淪喪的意識根源。健康的社會是不會需要提倡虛幻的“高尚 ”的,有人性的良知——普世價值就足夠了。真正的高尚,隻能是人類道德自我升華的結果,而不應該是外在因素作用的結果。“高尚”就好比海市蜃樓的虛幻或守株待兔的那個兔子,除了幻覺就是遠離現實生活。


原文鏈接:https://wzbl.net//channel/dp/702.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