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馬丁伊登》這本書,就不得不從其作者說起了。自傳式的小說,其實是傑克倫敦真實生活中寫照,而要給這本書寫書評,我還是有些不知從何說起。
傑克·倫敦(Jack London,1876—1916)是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近代美國作家。他的《荒野的呼喚》、《海狼》和《馬丁·伊登》等都屬于經典作品。在美國文學史上,傑克·倫敦前承馬克·吐溫,後啓海明威等人。在這前後兩代作家之間,由于較他年長幾歲的斯梯芬·克蘭和弗蘭克·諾裏斯相繼早逝,文壇上似乎形成了一時的真空,而充斥其中的大多是一些專靠寫作賺錢的平庸之輩,他們溫文爾雅地坐在舒适的茶室裏奢談文學。就在這時,常被喻爲傳奇式人物的傑克·倫敦突然闖進他們的茶室,打破了那種索然寡味的沉悶氣氛,以他新穎的主題和雄渾的風格,顯示出美國小說領域中一個全新的方向。 傑克·倫敦,美國最著名的工人出身的作家。而《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自傳體小說之一。
《馬丁伊登》的故事情節并不是很複雜:青年水手馬丁·伊登偶然結識了上流社會的羅絲小姐,受她的啓發,發憤自學,并開始了艱苦的創作生涯。盡管處處碰壁,他仍不願聽從羅絲的安排,進她父親的事務所,做個“有爲青年”。後來他突然時來運轉,以前被退回的稿件紛紛得到發表,成爲當紅作家。以前看不起他的親友都争先恐後地來請他吃飯,連已和他決裂的羅絲也主動前來投懷送抱。這使他看清了這個世态炎涼的社會,對愛情所抱的美妙幻想也徹底破滅……最終選擇自殺來逃避這個社會。
讀這本書,如果說真是抱着對其故事情節感興趣的話,我還是感覺有點誇大,畢竟像這種故事情節幾乎可以在很多小說裏接觸到,而我之所以堅持讀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作者對小說裏人物的描寫形神兼備,血肉豐滿,讓我從裏面真正的領會到了那時的美國社會。有幾次讀到半程的時候感覺沒意思,想放棄,但還是被那種獨有的文筆氣息給吸引了回來。
傑克倫敦沒有任何的粉飾,故事情節的簡單也并沒有讓讀者覺得内容的空乏,相反當我全身心的進入作者營造的這個社會氛圍裏後,我體會到的是一種從希望到成功,再到理想破滅的精神打擊,讓我看到的是人性的醜惡,和價值觀的不平等。既然是自傳式作品,那小說主人公馬丁伊登最後的自殺也就和作者傑克倫敦的死形成了默契。《馬丁伊登》首先真實生動地的描寫了一個出身賤微的作家的艱難的奮鬥道路,表現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一個正直作家的坎坷命運。其次,小說對資産階級的體面人物做了細緻的解剖和無情的諷刺。小說告訴人們,真正的野蠻人并不是馬丁和他所屬的階級,而恰恰是那些自诩爲文明人的羅絲和她的父母莫斯夫婦等。此外,小說對個人主義的批判也十分明顯。馬丁爲了赢得羅絲的愛情,竟可以不顧一切。他離開自己的階級和朋友,到頭來卻發現是南柯一夢。所以他後來的悔恨、落寞、空虛、孤獨及最後的自殺,其實是作者對個人主義的懷疑和否定。
我讀過好幾次這本書,聯系到中國曆史中現實,确實很難剖析作者的深意,畢竟是外國的作品,沒有他們的曆史知識,理解深層次的内涵還是有很大的難度。而我讀完以後最大的體會也就隻有這些,想想一本世界名家自傳式的小說,如果真能讓我們輕易地進入他内心的世界,那這本書的意義也就不大了。就自殺這一情節,作者用了整整三章來描寫馬丁的心路變化,直到最後主人公對生命的渴望和堅強的意志,無不表明作者的靈魂是在俯瞰着那個社會,而那個社會卻将他撕個粉碎。這個漩渦吞噬了多少這樣的靈魂,才真正的被湮滅,我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