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生活一個答案——讀《生活中的心理學》

  • 文 / 羝淩
  • 2020年03月24日 11:55
  • 字數 1497
  • 閱讀 0
  • 網絡轉載

前些時候瘋狂地想要寫一部悲傷結局的小說,卻因爲種種原因遲遲未能動筆。于是去家附近的書店裏,試圖可以在《答案之書》中找到一定的方向。虔誠地翻開這本神奇的書,隻見上面寫着:相信你的直覺。


合上書後,暗暗在心底對自己說:趕緊開始去做這件事吧。


直到現在,我卻隻寫了一個大綱和開頭,并沒有将故事補充完整。因爲突然之間,沒有靈感和動力去把故事寫出來。


如果之前有身邊的人曾讀了《生活中的心理學》這本書的話,大抵能從我那會的狀态,推斷出當時的心理狀态:憂愁。對這個冬季和自己現狀的憂愁,急于找到一個出口去散發這些情緒。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後,狀态逐漸恢複,憂愁的事被解決了,那些沖動自然而然就淡下來了。


針對憂傷這種情緒,書中有這樣的一段描寫:不要忘記憂傷帶來的創造性,藝術家如此,詩人尤甚。保羅·魏爾倫在《秋之歌》中寫道:秋聲音悲鳴,猶如小提琴在抽泣。悠長難耐的陰郁,浸透了我的心……憂傷的創造性,讓詩人的秋可以奏出憂郁的藍調,你看這多美。


以往時候,面對一些被稱爲負面情緒的時候,總是想着趕緊地去調整,會下意識地認爲這樣的思緒是不對的,它會逐漸地消磨掉你的人生。卻不曾想過書中的這個結論:每種情緒都有必要性。


就像大多引起共鳴,傳唱度高的歌大多是苦情歌,很喜歡的一個歌手在采訪中被問到,爲什麽沒辦法進行創作,他回答到:因爲家庭幸福,工作滿意,沒有創作的靈感。


當然,我們不能因爲需要憂傷的創造力去讓自己沉浸這一種情緒中,這樣的做法亦不可取。而是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有些行動可以側面地反映出當下一個人的心理狀态,他是開心還是難過的狀态。


以前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喜歡跑到書店裏,翻開《答案之書》去爲自己做一個直覺的決定,現在讀了《生活中的心理學》這本書,私自将這本書作爲答案去回答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因爲在這本書中涵蓋了一個人整個生命曆程,講述了大部分情緒和心理狀态。當遇到問題時,翻看對應的章節,裏面用具體的方法來告訴你,當下的問題,可以怎麽樣去解決和規避,甚至可以因爲閱讀這本書提前練習,讓自己的心理狀态達到一個較好的狀态。


書的主編克裏斯托夫·安德烈是法國著名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暢銷書作家,首度将正念冥想引入精神治療領域。全書共有十章,從淺入深地将心理的狀态和調整的方法做出講解。


本書以理解情緒爲開篇,之後講述學會與自己相處、與他人共處,到後來再談到了戀愛與婚姻、教育孩子的問題,面對人生考驗時的辦法、針對心理困境的解決,到後期學會改變,在日常實踐,最後談及到了心理治療。


從整本書的布局可以看出,書中基本涵蓋了一個人生命中的全過程:可能會遇到的情緒、各個年齡段面對的問題都會有一定的講解,和大多數工具書一樣,在一些章節的末尾會有心理的測試,通過測試的結果可以去判斷自己情緒和心理狀态,再配合書中的拓展練習,将自己的心理狀态調整到一個舒服的位置。


以往時候閱讀心理學方面的書,總會有一些困難。因爲沒有心理學的基礎,一些書籍中的理論和心理案例選擇,讓普通讀者的閱讀興趣不大。《生活中的心理學》則不同,之前閱讀過一本類似的心理學書籍。在那本書裏,實例的選擇和知識點的講解對于一般讀者來說,實在困難,沒有相關知識鋪墊的讀者,很容易放棄不再閱讀。本書卻不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整本書的排版,配合橘色調的标題,較短的段落,以及章節中選取的小故事接地氣且有趣,會讓讀者願意繼續下去,直至看完整本書。


書的封面中寫着它的目标:人人都能讀得懂、讀得透、用得着的心理學。通讀後,這個目标,個人認爲是達到了。翻開書的扉頁後,面對當下的疑慮,會找到一定的辦法去解決,答案交給你了,接下來怎麽做,還是得認真去實踐書中的方法!


原文鏈接:https://wzbl.net//channel/muyan/736.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